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企业资讯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2017-06-22 14:57 来源: 打印此页 关闭此页  
   
 

  6月20日,在江苏海安,两场重量级的行业会议吸引了来自纺织化纤相关行业的近600位代表,共同探讨废旧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工程前沿技术,以及中国化纤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两场会议便是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海安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江苏省海安县化纤总商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及分会、东华大学承办,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南通高端纺织产业联盟、国家化纤产业技术创新传略联盟支持的“废旧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工程前沿技术研究论坛暨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海安2017)”。

废旧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工程 

前沿技术研究论坛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十二五”期间,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年均生产总量超过2000万吨,但综合利用率不足10%,聚酯瓶社会存量超过500万吨。废旧纺织品的存量巨大,如果对其回收利用,可节约原油3000多万吨。业内专家感叹称,废旧纺织品再利用是一个绝对的“富矿”。那么如何高效开发这个“富矿”?“废旧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工程前沿技术研究论坛”给出了答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俞建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王玉萍,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吕洪钢,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海安县委书记陆卫东,海安县人民政府原人大常委会主任、海安锦纶产业发展领导组组长孙进基,海安县县委常委、海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卢忠平,海安县化纤业总商会秘书长顾延铁,以及来自全国相关行业的科研机构、企业代表近600人出席论坛。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俞建勇主持废旧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工程前沿技术研究论坛开幕式和主题报告环节。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陆卫东介绍,化纤是海安工业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安化纤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持续提升,成为全国重要的化纤锦纶生产基地。他表示,海安发展化纤产业优势非常明显,拥有地利、产业联动发展、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的优势。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王华平介绍了国内外废旧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他指出,当前,废旧化纤纺织品呈现出社会存量大、关注度高,简单处理环保压力大,原料预处理对外依存度高、水平不一,再生纤维品种与产量稳步增长等特点,同时,我国纺织品再生循环技术也面临着各种瓶颈,未来应根据不同的原料,应用不同的回收技术,向高值化、高效化、均质化、梯度利用等方向发展。

  对废旧化纤行业的未来发展,王华平还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强认证体系建设,鼓励产业优势企业发展;二是加强产品生态安全标准建设,加大政府采购与专业化定制;三是加强总体政策的设计、全产业链协调、全物流覆盖。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上海聚友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少鹏介绍了用化学法回收聚酯类为主要成分的废旧纺织品的技术进展,并为未来发展提出了思路,一是回收与原料精制结合;二是回收主体化、规范化;三是中间产物原料化等。

  汪少鹏提出,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推动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发展,可降低聚酯行业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再生纺织品的利用需要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政府政策的支持、行业规则的规范、产品标准的制定、科学技术的创新,再生企业要有恒心、耐心、决心。同时,再生企业更要有责任心提升回收利用技术,提高再生产品的高值化和附加值。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吴安福从下游需求的角度对功能性、环保纤维提出了创新诉求。他认为,运动功能面料研发要有一个“微气候”概念,掌握温度、湿度两个度管理,从运动功能、客户体验等角度,开发更专业、更精细、更独特、更健康的产品,并从直观、客户评价和体验,智能、环保几个方面来考核自己的产品。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浙江绿宇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朔提出了化学法连续再生聚酯技术的发展思路,即高效+优质+低耗+零污染+差别化。他认为,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再利用应遵循五大原则,一是不因回收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二是不因回收消耗大量能源;三是再生产品仍具备再生循环的可能,形成资源闭环;四是再生产品的安全性必须得到保障;五是在特定领域,再生产品的品质要达到或超过原生产品。

  张朔还对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再利用发展提出了建议。一是制定消费后废弃纺织品原材料分类回收标准;二是制定工业企业废旧纺织纤维废料回收利用规范,实行废纺回收企业的认证和备案制度,杜绝无序排放,污染环境;三是根据不同的原料等级选择不同的技术,进行多元化回收,尽可能提高最终产品的附加值,避免单一处理方法对原料的浪费;四是倡导绿色采购,从政府层面出台鼓励再生纺织品应用的具体措施,鼓励终端消费品制造商选择再生纺织纤维作为原料;五是与行业协会及终端品牌商合作,通过认证和宣传引导大众的消费理念,提高再生产品的社会形象。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Intertek天祥集团绿色环境部副总经理张莉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并结合实际应用介绍了生命周期评估LCA在循环经济中的应用及意义。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在由端小平主持的嘉宾访谈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徐卫林、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和浙江绿宇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朔向介绍了各自对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的看法。

  姚穆指出,由于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终端产业对功能性要求提高,市场上混纺产品较多,这为废旧纺织品回收带来一定挑战。希望未来政府能加大主导,企业加强自身规划,共同将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做好。

  徐卫林认为,当前废旧纺织品回收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回收,针对这个问题,他建议,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出台政策支持;从技术层面来说,要加大技术创新做好回收;从标准角度来说,要从源头制定好塑料瓶片的规格,对废旧纺织品的消毒做到规范化。

  贺燕丽指出,废旧纺织品的回收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首先要解决好废旧纺织品的分类问题,对无法回收的纺织品,要制定分解标准。

  王华平则认为,我国废旧瓶片回收企业未来应再提高规模,同时要做大做强。此外,还可再服装、家纺等领域推出“以旧换新”,促进纺织品的良好回收。

  张朔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再利用生产企业应在清洁生产、能耗使用方面进行评价,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在由王华平主持的专题报告环节,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纲通过多个案例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化纤企业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海安县化纤产业培育办公室主任、海安化纤总商会名誉会长、海安县国家税务局局长薛海俊介绍了海安化纤与高端纺织产业发展及投资环境。

  中国化纤科技大会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当天下午,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海安2017)同地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高延敏、处长曹庭瑞,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俞建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长伏广伟,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吕洪钢,江苏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邓加忠,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远华,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迪,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晨轩出席会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王玉萍主持会议。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王天凯出席会议,并为行业提出殷切希望。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高延敏为大会致辞,并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三品”战略,为化纤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在强基工程方面,要加大高性能纤维的研发,在智能制造方面,加强信息化工程建设,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含量,在绿色制造方面,要加强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再利用等。

  在品质方面,我国部分化纤产品已达国际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品牌方面,近年来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在促进化纤品牌建设方面做出来巨大贡献,未来仍需花更大力气去做好品牌发展。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端小平做主题报告,介绍了我国化纤新材料产业技术与核心竞争力建设。2016年,我国化纤产量4943万吨,占世界化纤总量的74%,化纤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83%。化纤工业已成为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小平指出,近年来,我国化纤行业在科技进步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比如高新技术纤维(含生物基化学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高性能纤维产能、潜在消费量世界第一,部分高新技术纤维的生产及应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满足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的需要,常规纤维的多功能化、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处于领先国家序列。

  国际方面,目前发达国家正着重于研究和应用纺织新材料,并利用新技术对旧材料实现再开发(新功能)、再应用(新用途),通过新构思再造旧材料的新价值。他们的研究模式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多/跨学科交叉研究是核心、多/跨领域技术交叉互用是主途径、多/跨领域联合研究开发是大趋势。

  端小平提出,未来,我国纤维新材料产业需通过“3+1”重大技术(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高性能纤维高端生产与应用和锦纶熔体直纺技术)突破、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品牌质量与提升等路径,向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与品质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和系列化等方向发展。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会上,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授予“国家锦纶功能纤维新材料产业基地”。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为响应中央号召,激励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弘扬精益求精和刻苦奉献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通过开展杰出工程师奖和杰出技术工人奖评选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激励在化纤工业生产建设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工人。

  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指导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联合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和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三联华鼎卓越基金”,并设置“杰出工程师奖”和“杰出技术工人奖”。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与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迪、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晨轩共同在协议书上签字,标志着这项活动正式开始。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同时,第一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三联华鼎卓越基金”、“杰出工程师奖”和“杰出技术工人奖”评选经过企业申报、资格审查、制定评分标准,集体讨论、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等环节,最终评选出优秀工程师24人和优秀技术工人20人。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装备研究所郝新敏等10人获得杰出工程师奖;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海峰等10人,获得杰出技术工人奖(名单附后)。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会议公布了2017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奖人员,与会领导分别为他们颁奖。

  会议还进行了学术专题报告,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徐卫林、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锦龙和东华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烨就各自研究化纤最新科技技术向与会嘉宾进行了分享。

  会议内容非常丰富,除今天的主会场外,本届化纤科技大会还于6月19日召开了“再生纤维素纤维—棉纺织产业链座谈会”暨“纤维素纤维分会年会”、化纤协会高新技术纤维专业委员会年会、化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会议,并将于6月21日召开生物基纤维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科技论坛暨生物基纤维及原料专业委员会年会、循环经济与绿色制造发展论坛暨再生化学纤维专业委员会年会、高端技术纺织品新材料开发与应用论坛、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创新发展论坛、聚酯产业链科技与发展论坛和2017(海安)锦纶—调整与创新论坛。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院士、专家等600人齐聚海安,探索化纤循环经济新路径、

 
0
          打印此页 关闭此页  
 市场分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