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方向,纺织品回收再利用项目的持续开展有赖于资金和人才的长期投入,属于长线投资。材料回收的加工效率、品质及经济效益等与回收原料的质量、产业规模、相关利益方合作度等息息相关。
互联与共享
纺织行业正面临重大转型机遇,可能催生出一个规模庞大、全新且可持续的行业。从经济性角度而言,纺织品回收价值链不能以小规模运作,扩大规模才能为必要的纤维到纤维回收技术提供足够的原料,并使其能够规模化运作。产业链合作势在必行,形成联合战略,建立相关数据平台,促进纺织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交流,协调资源,达成更高效合作。开发和应用先进分拣技术,建立分拣和回收中心,以协调和优化废旧纺织品收集、分拣和回收流程,降低物流成本;利用数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回收效率和精确性,提高回收产业链透明度。
当前,以PET瓶为原料的回收再利用合成纤维仍然占据主导。短期内,其首要任务应该是建立所需的纺织品到纺织品回收系统、基础设施和技术。但从长远来看,需要考虑并开发更多的混合/复合型回收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不同的废旧原料,例如纺织品、瓶子、地毯以及其他可用于回收再利用的工业废料。在此过程中要考虑跨区域回收渠道及物流系统的建设。有许多公司积极参与跨区域的工作,以推进纺织品到纺织品的回收技术创新,目前已经建立区域回收系统伙伴关系的组织包括Accelerating Circularity、Circle-8、Fashion for Good、Global Fashion Agenda、The Global Circular Fashion Forum、The UK Fashion and Textile Association(UKFT)、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等。
城市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废旧纺织品回收过程的精细化分类,但必须认识到个体消费者识别区分不同消费类纺织品的现状,尤其是相对数量少的纤维(如腈纶、维纶等)纺织品,单独回收再生的成本将难以接受。因此,优先选择使用量大的纤维品类更具经济性。
产品开发时统筹考量回收问题
毋庸置疑,混纺织物增加了回收再生的难度,而采用同类纤维(PET/Co-PET、PET/PBT、PA6/PA66、PP/PE)混纺是有效的改善措施,如涤纶纺织品中的弹性织物部件(部分),可考虑采用PBT或TPEE纤维取代氨纶,改性PET仿毛、改性PET、PBT复合纺丝仿“腈纶”,低熔点涤纶短纤维用于热熔胶可有效降低回收再生涤纶非织造布的综合成本。
但纺织品依靠材料的多样性生存,混纺是纺织品设计创新、功能创新非常重要的实现手段。时尚产品需要通过混纺达到设计效果,功能性纺织品、技术纺织品等往往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实现多功能。尤其是在智能纺织品和复合材料领域,采用单一材料几乎无法实现其目标功能。新一代回收系统必须面对此类产品的挑战,并通过面向回收的设计方法创造创新解决方案,平衡好功能和回收的关系。当然,如果功能非必选项,可以尽量采用单一材料,不仅对主要材料,也适用于拉链、标签或功能元素等服饰配件。此外,需重新设计纺织品中的粘合和涂层系统,通过创建智能系统使粘合层也能分离(按需解粘)。
对于民用消费级功能性织物,应重视回收再生的加工、环境保护成本,合理选择共聚、共混或采用织物表面处理的“永久功能性”或“时效功能性”目标技术手段。
拓展回收范围
纺织品回收不仅限于服装,技术纺织品、纺织地板覆盖物、床垫和其他家用纺织品等,复合材料、卫生纺织品、建筑和土工织物等也是循环再利用材料的重要来源,应平等地融入未来的回收系统中。如果将上述所有产品统计在内,将有可能达到废旧服装规模的2倍以上。从战略性角度考虑,需要了解各类废旧纺织品的收集系统以及精确数据,以便找到满足行业和市场需求的有效解决方案。
按照互补原则发挥各种回收技术的优势
化学回收是未来最具前景但并非唯一纺织品回收工艺。在整体合理的回收战略中,废旧纺织品回收工艺的金字塔结构定义了各种回收概念及工艺的等级。最具价值的回收策略在于尽量多次利用(包括服装、家纺、技术纺织品),并将以前未涵盖的纺织品整合到收集和回收系统中。
毫无疑问,化学回收在未来具有巨大的潜力,但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创建可实现产业化生产并满足所有经济和生态要求的系统。机械回收虽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但提供了更有效利用的巨大潜力,必须加以利用。因此,各种回收概念和工艺不应被简单视为竞争关系,而应按照互补原则合理使用。
纺织品回收领域当前面临的挑战包括缺乏分类基础设施、缺乏适合每种特定类型纺织品到纺织品回收的高质量纺织废料原料、缺乏建设大规模设施的资金以及缺乏供应商伙伴关系。解决这些系统挑战需要协作、战略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品牌的持续支持,其中可能包括愿意支付溢价。当开发一种回收方案时,并不是简单地解决回收或再利用问题,需以全局视角,确保解决方案不会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其他的负面环境影响,或产生其他新的环境问题。
|